【48812】走出一条民族文明维护传承立异之路

时间: 2024-07-19 00:46:31 |   作者: 男士内衣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西汉云雷纹大铜鼓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它在清朝乾隆年间出土于广西北流县(今北流市),鼓面直径达165厘米,残重299公斤,被誉为“国际铜鼓之王”。

  壮锦是我国“四台甫锦”之一,传统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凤鸟纹、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表现了文明的交融。

  广西素有“八桂”之称,山川俊美、物资富饶,这儿代代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000多万,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各族公民在绵长的前史长河中往来沟通交融,一起发明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明。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它们装点在山水间,斑驳了年月,滋养着一代代八桂儿女,发明了一个个传奇。

  4月27日,正在广西南宁调查调研的习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观赏壮族文明展,观看三月三“歌圩节”壮族对歌等民族文明活动展现,了解促进民族团结前进和民族文明维护传承等状况。

  广西民族博物馆坐落南宁市青秀区青秀山南麓邕江河畔,占地面积130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是一座以广西民族文明为专题的博物馆。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前史根脉和文明传承,在这儿得到充沛展现。

  西汉云雷纹大铜鼓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面出土于广西北流市的铜鼓,鼓面直径165厘米,残重299公斤,被誉为“国际铜鼓之王”。

  “当我在介绍现在国际上最大的古代铜鼓——云雷纹大铜鼓时,习对这面铜鼓上的纹饰很感兴趣。”广西民族博物馆讲解员李娅说,她向具体叙述了其间的涵义:这面鼓的中心是太阳的斑纹,代表着万物生长靠太阳。作为传统的稻作民族,壮族先人对太阳有着特别的崇拜。鼓外围凸起的晕圈还散布着雷纹、云纹,表现了古代壮族公民对天然的敬畏。

  左江花山壁画是广西的榜首处国际文明遗产,也是我国仅有的壁画类国际文明遗产。在广西民族博物馆花山壁画展现区,李娅这样向介绍,壁画上的图像是对大型集体祭祀场景的描绘,代表着敬天敬地敬太阳,请求氏族兴隆,繁殖不息。

  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复原场景,一幅幅图像……它们见证着前史的脚印,蕴含着民族的才智,照亮穿越韶光的脚步。

  广西民族博物馆现在有藏品5万余件(套),包含铜鼓、服饰、银饰、织绣、石器、竹木器、陶瓷器、化石标本等。其间保藏古代铜鼓345面,是现在国际上保藏铜鼓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博物馆;保藏纺织品1.86万件(套),包含广西12个世居民族,特征明显、系统完好。

  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一大特征是静态陈设与活态展演相结合。这儿不只常设“壮族文明展”“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明展”“昨日重现——百年老物件展”等专题陈设展览,还展现着民族文明的活态传承。

  壮族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歌仙节”,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三月三不只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广西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的重要节日,2014年,广西武鸣县申报的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自2014年起,广西每年安排壮族三月三活动,广西民族博物馆是固定活动场所之一。

  4月27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的民族文明活动会集展演中,扮演歌仙“刘三姐”的是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鹿寨分院舞蹈教师韦丽艳,她与其他穿戴民族服饰的伙伴,历来参加壮族三月三同心“歌圩节”的来宾展现广西各民族的服饰。韦丽艳说,听到说电影《刘三姐》拍得特别好,其时在全我国众所周知、耳熟能详,并且有国际名誉,她特别激动。“我想经过个人的尽力,把‘三姐的歌’、壮族文明传达得更远,让更多人了解刘三姐、了解广西。”韦丽艳说。

  广西民族博物馆于2008年12月建成敞开,十余年间,博物馆深化发掘民族文明内在,提炼地域特征,不停地改善革新和探究新时代博物馆开展之路。

  2019年3月,在一年一度的壮族三月三降临之际,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十几家有名的公司和单位推出“纹创广西·八桂造物”——2019壮族三月三文明构思产品,其间就包含与华为联名推出的手机壳。之后,这种博物馆跨界交融一向在进行。

  “这样的构思形成了现代都市人与传统壮族文明的隔空对话。广西民族博物馆测验与不同业态协作,推出文创产品,让民族文明走出展厅,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子,使人们对传统民族文明更生敬意,对实在的日子更有感悟,对未来更怀决心。”广西民族博物馆党委书记吴伟镔说。

  近年来,广西民族博物馆在文创产品研制之路上多方根究,与有名的公司品牌跨界协作,先后开发龙凤福、壮锦、瑶魅、广西12个世居民族卡通形象、花背带、花山壁画、鼓往今来、原生俊美、三角梅、纹创等十大系列新产品,合计700余种约10万多件,让深藏于博物馆的民族文明以文明构思方法向大众传递八桂情韵。

  立异民族生态博物馆建造,打造生态博物馆建造的“广西形式”,是广西民族博物馆一向着力推动的大事。早在建馆之初,广西民族博物馆就与散布于广西各地的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联合,施行“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经过十余年的尽力和立异开展,广西生态博物馆建造日益专业化,民族文明遗产维护和传承绘声绘色。

  自2011年开端,广西民族博物馆将“参加式印象”理念融入生态博物馆建造的“文明回忆工程”,敞开“村庄纪录印象训练方案”。经过专家训练,各生态博物馆所属社区居民拿起相机、开麦拉等,参加到社区文明遗产的记载和收拾工作中。2012年,广西民族博物馆兴办“广西民族志影展”,以展现“文明回忆工程”和“村庄纪录印象训练方案”的效果。

  到现在,“广西民族志影展”已接连举行5届,正慢慢地开展成为一个对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国际民族志纪录片双年展。各生态博物馆共拍照150余部民族文明纪录片,获奖作品达30余部,其间部分影片还在欧美等国家进行沟通,宏扬了我国的优异民族文明,起到了向国际讲好新时代的我国故事、传达好我国声响的效果。

  “依托独具广西特征的‘1+10’民族生态博物馆项目,咱们还自动将民族生态博物馆建造融入国家脱贫攻坚和村庄复兴开展的战略,尽力开辟民族文明助力村庄复兴的新途径。”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梁志敏说。

  此外,广西民族博物馆还成功打造了“畅享民歌”文明品牌。秉承八桂大地各民族“以歌言志,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的传统,“畅享民歌”旨在发掘原生态民歌,维护并传承广西非物质文明遗产。自2010年至今,活动已成功举行7届,先后有万余人参加,社会影响力深远,极大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力文明日子。